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是2002年3月28日,在原中國科學院新疆物理研究所和新疆化學研究所的基礎上整合成立的。
研究所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維吾爾藥現代化、可食植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綠色化學化工、功能材料與器件、固體輻射物理、特色礦產資源開發、多語種語音識別、多語種軟件開發及電子政務等。擁有一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兩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和一個自治區級工程技術中心。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成立后,就設立了分析測試中心。我中心與輻照中心和網絡信息中心作為研究所的技術支撐部門,共同服務于全所的各項科研和開發工作,同時,對外開發,面向新疆的經濟建設,并輻射中亞地區。
2009年,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有關加強技術支撐系統建設,保障“知識創新工程”的順利實施,推進我院的“創新跨越、持續發展”的精神指導下,整合成立了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本中心以研究所的分析測試中心和輻射中心為主體,將技術人員和通用性強的大型儀器設備進行整合,進行集約化管理,提高儀器設備的使用率和共享率。中心由管理委員會和管理辦公室領導,日常事務由中心主任負責。
在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和研究所的不斷努力下,目前已搭建了公共技術平臺和五個專業平臺:天然產物和民族藥現代化制備及分析測試平臺、輻射損傷實驗與評估平臺、功能材料與器件測試及性能評估平臺、多語種軟件測試及機器翻譯平臺、環境功能材料結構與性能分析平臺。
公共技術平臺由通用性和共享性強的儀器搭建而成,目前平臺儀器主要有:全譜直讀等離子光譜儀、X射線衍射儀、X射線光電子能譜、超高液相色譜-三重四級桿質譜聯用儀、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同步熱分析儀、傅里葉紅外光譜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等。
天然產物和民族藥現代化制備及分析測試平臺服務于于新疆優勢資源轉化、維吾爾醫藥常用藥材物質基礎、制備工藝、天然化合物的結構改造、可食植物資源持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已經成為在我國西部、乃至中亞一流的民族藥現代化技術研究分析測試平臺。目前有各類液相色譜、氣相色譜、制備色譜、二維色譜、氣相色譜-質譜連用儀、液相色譜-質譜連用儀、薄層色譜、逆流色譜、三重四級桿-線性離子阱質譜儀、納升液相-四級桿-高分辨質譜儀、高分辨質譜,四級桿飛行時間串聯質譜儀、圓二色光譜儀、流式細胞儀、全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全自動蛋白質分析系統以及400M、600M核磁共振波譜儀,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等儀器設備。
輻射損傷實驗與評估平臺是國內唯一集于輻射效應機理、試驗方法、加固原理和評估技術一體的平臺。目前平臺有晶圓級測試系統、光電材料與器件光譜測試系統、黑體源與探測器測試系統、數字信號發生器、、矢量網絡分析儀、大規模電路測試系統、熱釋光-光釋光儀、光電成像器件抗輻射性能檢測設備、模擬電路測試儀、低頻噪聲測試儀、半導體參數測試系統、Co^60 γ射線輻照裝置/4.4x10^15Bq、低劑量射線輻照裝置、電子加速器,以及在建的質子加速器。
功能材料與器件測試及性能評估平臺主要有X射線探傷儀、激光分子束外延系統、折射率測量儀、熱重差熱分析儀、原子力顯微鏡、紅外橢偏儀、霍爾測試系統、深能級瞬態譜儀(DLTS)、臺式掃描電子顯微鏡、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熱膨脹測試儀、X射線單晶衍射儀
多語種軟件測試及機器翻譯平臺緊密圍繞新疆戰略總目標,提升公共安全的監測預警能力,對促進邊疆地區的社會穩定和繁榮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目前可提供多語種軟件評測等技術支撐。
環境功能材料結構與性能分析平臺主要配備了微納結構激光成像與測試系統、納米壓痕儀、顯微激光拉曼、時間分辨電子自旋共振、聚焦離子束微納加工工作站、熱重-紅外聯用分析系統、臺式低電壓透射電子顯微鏡、開爾文探針顯微鏡、單分子顯微熒光光譜與成像系統、頂空進樣-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臺式掃描電鏡等儀器設備。
本中心的建設目標是:不斷優化管理方式,持續提升設備的使用率和共享率,培養一支技術精湛、結構合理的技術支撐隊伍,為研究所的“創新跨越、持續發展”和新疆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