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新疆理化所”),于2002年3月28日,在原中國科學院新疆物理研究所和原中國科學院新疆化學研究所(均于 1961 年成立) 的基礎上整合成立。
新疆理化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
作為中國科學院在新疆部署的重要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新疆理化所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科學院提出的“四個率先”和“兩加快一努力”要求,努力建成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知名研究所;認真貫徹落實院工作會議、院黨組重大決策部署,確保院黨組各項要求落實落細。
按照中國科學院院黨組統一部署,新疆理化所完成了研究所“十四五”規劃,部署了2個主攻方向和2個未來前沿方向。
在貫徹落實聚焦主責主業政策方面,研究所在做好“十四五”規劃、積極統籌部署各類項目的申報工作的同時,加強研究所企業分類清理,2022年一級保留企業完成無償劃轉3家,非保留企業完成清理2家。
新疆理化所現有資源化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多語種信息與技術、環境科學與技術、固體輻射物理、晶體材料研究中心6個研究室。擁有1個科技部國家聯合實驗室(中國一烏茲別克斯坦新藥“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1個中國科學院海外研發機構(中國科學院中亞藥物研發中心)、2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干旱區植物資源化學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特殊環境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新疆特有藥用資源利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4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新疆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新疆民族語音語言信息處理實驗室、新疆痕量化學物質感知重點實驗室和新疆物聯網感知與控制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國家發改委工程中心(民族藥關鍵技術與工藝工程研究中心)、3個自治區級工程中心(新疆熱敏材料及元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疆危爆品防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新疆溫度傳感器技術與應用工程研究中心)。擁有所級公共技術中心、大型儀器分析測試中心、輻照試驗中心、新疆軟件評測中心、新疆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適配中心、藥物中試技術中心等多個技術支撐平臺。
截至2022年底,新疆理化所共有在職職工199人。其中科技人員176人、科技支撐人員27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57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66人,在站博士后27人。獲批各類人才計劃50余項,人才隊伍實現量質齊升。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是198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現設有有機化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材料物理與化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物理電子學等五個專業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有機化學、藥物化學、中藥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材料物理與化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物理電子學、材料工程、計算機技術等9個專業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并設有化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等2個專業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共有在學研究生321人(其中碩士生143人、博士生178人)、在站博士后30人。
新疆理化所對標對表“四個率先”和“兩加快一努力”要求,新疆理化所圍繞世界科技前沿與國家重大需求,聚焦光電、空天、海洋、核工業與集成電路特殊應用環境產生的重大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在新型光電功能晶體、器件輻射效應、敏感材料與器件領域,探索新原理,突破新技術,取得代表性原創成果,實現光電功能晶體、抗輻射器件與裝備、極端環境測溫產品自主可控,搶占特殊環境功能材料與器件從源頭創新-技術突破-重大應用的戰略科技制高點。
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健康與發展,實現特色藥用資源高效利用,突破活性物質快速發現和成藥性評價關鍵技術,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聚焦區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賦能傳統產業和信息交流的重大需求,圍繞可信計算、多語言智能信息處理等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形成系列產品及解決方案,促進區域社會穩定。
2022年新立項科研項目114個、項目經費逾1.5億元;其中大于200萬元的項目經費1.1億元(占比超73%)。2022年,新疆理化所共有在研項目440項(包括新增項目128項)。其中,主持(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新增0項)、面上項目13項(新增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1項(新增1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2項(新增2項);主持或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2項(新增5項)、政府間國際合作項目3項(新增2項);主持(或承擔)中科院重點部署、培育基金等項目6項(新增2項)、國際合作重點項目1項(新增0項);承擔或參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大科技專項項目4項(新增4項);承擔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項目7項(新增5項)、承擔自治區上海合作組織科技伙伴計劃及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16項(新增9項),承擔或參與自治區“廳廳聯動”項目2項(新增2項);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46項目(新增46項);參與自治區重點研發1項(新增1項);承擔或參與自治區“兩區”項目2項(新增2項); 裝備發展部預研、快速支持、慧眼行動等項目8項(新增1項);軍委科技委基礎加強計劃、創新特區等6項(新增1項)。
2022年是新疆理化所“十四五”規劃落地之年,研究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面向新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繼續做強長板,取得系列科技成果。
在“特殊環境功能材料與器件”主攻方向上,突破大尺寸、高性能深紫外雙折射晶體偏硼酸鋰生長工藝,生長出Ø55×30 mm3高質量單晶,為深紫外激光調制技術提供關鍵基礎材料;下一代深紫外倍頻晶體生長、器件研制和激光評估技術取得重要進展,已突破“200nm壁壘”;研制出滿足海洋剖面拖曳走航式測量的快響應、耐壓型溫度傳感器,為國家《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專項提供核心器件60余套;突破功率模擬電路BCD工藝及單元版圖加固技術,器件抗總劑量能力從30krad提升至100krad(Si);抗強輻射視頻相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支撐了國內首臺基于電子系統加固技術的核應急機器人研制;承擔的評估任務,支撐了“遙感”、“天宮”、“高分”等重大型號任務。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健康與發展”主攻方向上,牽頭構建了區域醫藥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發現抗白癜風先導化合物7個,完成1個抗白癜風新藥臨床前研究;向烏茲別克斯坦藥審中心提交1個抗糖尿病創新藥物技術審評;以“信息智能促進區域發展”為切入點,建立了億級規模的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特色基礎科學數據庫,構建了跨語言文本表示等5種任務模型,研制信息深度挖掘和綜合研判等4套智能系統;建立可信數據基礎服務與態勢感知平臺;已在公安、司法等領域試點應用。
在2個新興前沿方向上,研發出具有特殊浸潤性的玄武巖纖維材料并在天津渤海石化實現日處理500m3油-水混合物的工程應用;開發出2款技術參數領先于國際同類產品的探測儀,實戰化能力得到公安、機場等相關部門驗證。
2022年申請發明專利90件,授權發明專利62件,發明專利有效維持量新疆第一。發表高質量SCI論文276篇;化學、材料科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獲“新疆專利獎”一等獎2項(全疆共8項)、二等獎1項,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專用項目一等獎1項,是全疆獲一等獎最多的單位。2022年獲中科院青年科學家國際合作伙伴獎(中科院共3項);獲中科院第二屆“率先杯”未來技術創新大賽決賽優勝獎(第10名,全國1711項)。
通過打通“高質量創造—高標準保護—高效益成果轉化”體系全鏈條,加強與國內外優勢產學研合作,構建開放式創新和以成果轉化為導向的知識產權全過程管理。制定了《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辦法》,試點建立了研究所專利代理公司動態合作目錄。高質量建設烏魯木齊生物醫藥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
通過國家外國專家項目引進9名外國專家,但由于疫情原因,項目均在境外執行。為推進中亞藥物研發中心建設,研究所累計派出7人次赴烏茲別克斯坦開展科研合作。以線上形式舉辦了“一帶一路大健康產業發展”為主題的“第七屆可食和藥用植物資源及功能成分國際學術研討會”。
研究所是新疆物理學會、新疆化學會、新疆生理學會、新疆核學會的掛靠單位及理事長單位。